北方强降雨“点强、面广”,如何应对?

日期:2025-07-31 16:26:17 / 人气:6



7月28日,北京市郊铁路S2线、怀柔—密云线、通密线因暴雨全部停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自2005年北京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三次发布该信号。实际上,自7月以来,北方多地接连遭遇强降雨,极端天气频发,防范与应对成为当务之急。

一、本轮暴雨特点:“点强、面广”挑战大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指出,本轮暴雨呈现“点强、面广”特点。与以往京津冀大暴雨或系统性极端暴雨相比,此次降雨在小范围区域更集中,雨势极强,如石家庄北部、保定西部累计降水量突破400毫米,北京怀柔、密云等地降下特大暴雨,给区域洪涝防范带来极大挑战。

从时间维度看,7月华北地区气候异常,6月高温刚缓,又迎暴雨。许小峰分析,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北抬时间比往年提前十几天,影响华北甚至东北,与北方弱冷空气结合形成降雨带;二是全球变暖大背景,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升高,2022年以来升温加速,2023年和2024年接连打破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纪录,今年预计仍在高位运行。

二、极端天气影响:公共设施与防范体系承压

频发的极端天气给公共设施和灾害防范措施带来诸多问题和考验。许小峰表示,以往的经验判断面临挑战,高温热浪、极端暴雨可能从异常转为常态,旱涝急转现象也会对生活生产、能源供应、农业生态产生严重影响,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省份损失较大。

“点强、面广”的降雨特点导致不同区域防范难度差异大。城市虽有一定防范能力,但山区村镇抵御洪涝的应急设施薄弱,山洪迅猛,若不能及时处置,后果严重。

三、防控机制构建:监测预警与多方联动

面对极端天气,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至关重要。许小峰认为,气象部门要做好及时的监测、预测、预警,目前已普遍建立不同等级的预警制度,但在实际业务中,将预报做准并非易事,需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并及时传递信息,跟进式预报、递进式服务,第一时间更正预警。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预案做好组织工作。例如,在山区村镇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提高山洪、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在城市优化排水系统,提升内涝应对水平。

四、气象预报流程与调整:科技支撑与认识深化

气象预报基于大量实时观测数据处理、计算和分析,世界各国建立的气象观测系统,通过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设施获取各类信息,为预报奠定基础。预报人员通过数值模式计算、天气图跟踪分析、讨论会商等方式作出预报,并根据新数据和新变化逐步订正。

许小峰指出,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对可能发生的趋势性变化作出分析判断,对极端事件的发生保持警觉,是思路或认识的调整方向。虽然气象预测能力因科技进步和软实力增强有了显著提高,但天气系统复杂,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增多加剧了预测难度。同时,预报温度与公众体感温度存在差异,需加强科普解释和更细致的服务。

北方强降雨“点强、面广”,极端天气频发,我们需增强防范意识和措施,构建及时有效的防控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气象预报能力,同时加强沟通与科普,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者:天狮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