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被潮玩“坑”怕了

日期:2025-11-03 17:08:10 / 人气:8


近期,TOP TOY冲击港交所,泡泡玛特虽业绩高增但股价回调,卡游和52TOYS仍在招股书阶段,潮玩行业在资本市场呈现出复杂态势,曾经被追捧的潮玩商业模式正被重新审视。

一、潮玩行业资本市场现状

(一)企业融资与估值情况

7月,TOP TOY完成5942.6万美元A轮融资,估值达13亿美元(约合102亿港元),与泡泡玛特一度突破4000亿港元的估值相比并不突出。泡泡玛特今年以来在港股表现亮眼,但近期业绩披露后股价暴跌,10月21日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整体收益同比激增245% - 250%,海外市场增速高达365% - 370%,然而业绩披露当日股价单日暴跌8.08%,此后连续下跌,两个月内总市值缩水至3121亿港元。卡游和52TOYS仍处在招股书阶段。

(二)市场反差引发疑问

一边是潮玩新品在二手市场溢价数倍、开售即秒罄的消费热度,一边是龙头企业业绩高增却股价回调、新玩家IPO估值承压,这引发了资本市场对潮玩行业增长潜力的质疑。

二、资本市场对潮玩行业的担忧

(一)对IP依赖的顾虑

潮玩与年轻群体的情绪消费直接挂钩,而情绪易变导致IP生命周期不确定。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自主产品收入中,仅THE MONSTERS单IP就贡献了48.14亿元,但目前潮玩玩家愿为头部IP支付的溢价阈值已从3 - 5倍降至1.5倍以内,如LABUBU在二级市场大幅度降温,新IP未能接棒会使市场热度面临断崖式下跌。

(二)新兴品牌竞争与同质化

中国潮玩盲盒行业企业分三个梯队,第三梯队企业扎堆跟风,难以突破头部企业的IP壁垒与渠道优势,导致一级市场融资热度显著降温,2024年至今潮玩行业一级市场主导的融资仅两次,更多是二级市场跨界接盘,资本对中小品牌差异化突围的信心不足。

(三)全球化扩张隐患

泡泡玛特和TOP TOY等潮玩品牌海外市场增长迅速,但多数品牌的出海停留在渠道复制层面,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合与用户需求的把握。在海内外基本盘竞争加剧、中小品牌争夺存量市场的情况下,资本对整个潮玩赛道的增长逻辑产生疑虑。

三、潮玩行业高毛利背后的问题

(一)高毛利的原因

潮玩行业毛利率天然很高,2022 - 2024年,泡泡玛特毛利率分别为57.5%、61.3%、66.8%,2025年上半年飙升至70.3%,卡游2024年毛利率高达71.3%,其他企业如奥飞娱乐、高乐股份等也处于中高水平区间。这得益于IP的高溢价能力、潮玩产品材料成本低以及头部企业对全产业链的把控。

(二)高毛利的脆弱性

以TOP TOY和泡泡玛特为例,TOP TOY走IP授权路,自有IP收入不足同期总收入的0.4%,IP授权成本居高不下;泡泡玛特以自有IP为核心虽毛利空间大,但面临突发性现象级外部IP的分流,如《哪吒2》爆火引发潮玩赛道跨界混战,分流了泡泡玛特的核心客群。高毛利不能掩盖行业模式的脆弱性。

四、潮玩赛道难出“迪士尼”的原因

(一)缺乏完整生态闭环

迪士尼构建了“故事 - IP - 衍生品”的完整生态闭环,通过动画电影为IP注入情感与生命,再通过主题公园、衍生品矩阵和流媒体平台等实现多业务协同,具备持续造血能力。而国内潮玩行业普遍依赖外观设计与流量营销,鲜少深耕文化内核与情感共鸣,潮玩IP生命周期短暂,靠SKU堆砌GMV成为常见招数。

(二)消费环境差异

国内IP消费渗透率不高,虽有所增长,但与日本、西欧北美、美国等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潮玩品牌忙着出海、堆SKU,却始终跨不过“故事”与“流量”的鸿沟,难以诞生像迪士尼这样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品牌。

潮玩行业在资本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质疑,企业需要解决IP依赖、同质化竞争、全球化扩张隐患等问题,同时构建完整的IP生态,深耕文化内核,以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天狮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