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新片,能否复制《霸王别姬》们的神迹?
日期:2025-05-19 21:43:41 / 人气:9
电影,有人觉得它与音乐更为相似。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拉开帷幕之际,作为全球电影艺术至高殿堂,其入围华语电影向来被视为经典之作。从《霸王别姬》到《花样年华》,华语电影曾书写无数高光时刻。今年,毕赣的《狂野时代》作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承载着延续辉煌的期待,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它能否复制经典神迹的思考。
戛纳往事:华语电影的辉煌历程
早期探索:香港电影的突破

上世纪60年代,戛纳电影节选片模式类似如今的奥斯卡国际影片,由各国或地区选荐,官方择优录取。当时处于冷战时期,代表华语电影亮相的多为中国香港影片。50年代末,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崛起,以香港为中心制作辐射华语世界的娱乐电影,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电影节成为提升品牌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场域。
李翰祥在邵氏崭露头角,他早期拍摄黄梅调电影卖座后,推出《倩女幽魂》,被传奇选片人皮埃尔·里斯安看中,入围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开创华语电影亮相主竞赛先河。1962年,《杨贵妃》再入围并获技术大奖,1963年《武则天》同样入围。李翰祥三部影片连续入围,成为戛纳最早的“嫡系”华语片导演、香港电影国际名片,西方世界对他既有艺术褒奖,也有对东方历史文化的猎奇,其创作思路契合当时文化交流需求。
武侠魅力:胡金铨的正名之路
武侠片大师胡金铨1970年回台湾拍摄《侠女》,上映时口碑票房不佳,影片剪辑混乱且节奏沉闷,不被官方推荐。1972年戛纳选片机制改革,1975年,经皮埃尔·里斯安推荐,胡金铨剪辑的三小时版《侠女》入围主竞赛单元并获技术大奖,让世界领略“武侠文化”魅力,为华语电影赢得声誉。
内地初现:从《阿Q正传》到“第五代导演”崛起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阿Q正传》成为首部进军戛纳竞赛单元的内地影片。此后,“第五代导演”崛起,张艺谋1984年与陈凯歌合作《黄土地》,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打开走向世界通路。张艺谋三部电影入围戛纳主竞赛,《活着》仅一票之差输给《低俗小说》获评审团大奖,葛优成首位摘得表演奖的华人男演员。陈凯歌1988年《孩子王》准备不足,但为后续成功埋下种子,后与徐枫合作《霸王别姬》,1993年获金棕榈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侯孝贤《戏梦人生》同届获评审团奖,成就华语电影高光时刻。
新千年变迁:年轻导演的崛起
新千年后,第六代导演以贾樟柯、娄烨为代表,选择“活在当下”,将镜头对准普通人,记录时代变迁。90年代初,张元《妈妈》等独立制片作品在国外获奖,引发关注。1999年,王小帅《扁担·姑娘》入围“一种关注”,此后此单元成华语艺术电影福地。2002年,贾樟柯《任逍遥》入围主竞赛,此后他多次入围,成为中国导演在戛纳新“嫡系”。娄烨等导演也多次携作品亮相主竞赛,见证华语电影新视角。
毕赣新片:能否续写传奇
如今,毕赣携《狂野时代》闯入戛纳主竞赛单元,成为首位进入这一顶级舞台的中国80后导演。他的入围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代际更迭,新一代导演以更自由叙事、更国际化表达探索华语艺术电影边界。
毕赣是否能复制《霸王别姬》们的神迹,目前尚不可知。《霸王别姬》的成功有其独特时代背景与艺术魅力,它将历史、文化、人性深度融合,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高度。毕赣的《狂野时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叙事方式,其作品常以独特视角展现时间、记忆与梦境,此次能否凭借此片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还需看影片本身质量、观众反响以及市场表现。
不过,毕赣的入围无疑为华语电影注入新活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新一代导演的成长。无论结果如何,华语电影在戛纳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精彩等待着我们。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毕赣能否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续写华语电影的辉煌篇章。
作者:天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折腰》争议背后的行业之困:当...05-19
- 毕赣新片,能否复制《霸王别姬》...05-19
- 影帝捡垃圾过活的那些年05-19
- 李晟自曝产后抑郁倾向,引人深...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