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嬛球影城”:年轻人的沉浸式叙事与历史对话

日期:2025-10-14 10:44:05 / 人气:5


红墙黄瓦上,圆润的雨滴如珠似玉般滚滚落下,将沉寂的紫禁城映衬得更为寂寥,也使得景仁宫外那声声哀鸣更为震耳。一位身着粗布褐衣但面容姣好的女子冒雨在景仁宫外奔走求救,她将双手狠狠拍在景仁宫布满金色门钉的宫门上,嘴里不停喊着:“皇后娘娘,皇后娘娘,臣妾瓜尔佳氏求见皇后娘娘!”可不知是雨声太大还是宫门太深,景仁宫内始终无人回应,奔跑的女子最终死在了暴雨中。这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当下不少游客游览故宫时必选的“情景打卡”项目。在网上,随手搜索“甄嬛传”“故宫”这两个关联词条,就能看到无数网友倾情演绎的《甄嬛传》剧情片段——不仅有瓜尔佳氏雨中求救,还有甄嬛长街受辱、皇后被罚螽斯门前思过等经典场景。当影视剧中的情景走入现实,原本庄严肃穆的故宫俨然成为剧迷的“主题影城”,因而有人如是形容:“中国人有自己的‘嬛球影城’。”以《甄嬛传》为主题的故宫之旅,也成了游客打开故宫的另一种方式。
一、每一处宫墙,都有了故事感的注脚
如果你在游览故宫时突然看到有人神情怆然地跪在宫门外,左右各站立一人,其中一人大声呵斥“翠果,给我打烂她的嘴”——别害怕,这是游客正在还原《甄嬛传》中的名场面“甄嬛长街受辱”。2011年开播的《甄嬛传》,历经14年仍热度不减,网络上解析人物、剧情混剪等内容层出不穷,网友不仅称其为“下饭神剧”“好梦搭档”,更有人不远千里奔赴故宫,寻找剧中场景并还原名场面。
代表着历史知识、建筑美学与皇权象征的故宫,由此从庄严肃穆的博物馆,蜕变成充满情感纠葛与剧情记忆的沉浸式“主题影城”。过去,人们对故宫的认知多来自教科书,游览时多是按历史知识探索验证,看到的只是建筑与历史厚重感;如今,游客会按图索骥寻找影视剧中人物生活的痕迹——养心殿不再仅是皇帝理政之所,也是宫廷人物命运转折的舞台;景仁宫不再仅是后妃居所,也是密谋策划之地;御花园的菊花,也曾是沈眉庄般佳人的心爱之花。
这种故事感改变了游客的打卡选择:从大殿前的标准纪念照,转向偏殿廊下、花园角落甚至宫门前的剧情化照片。年轻人会在景仁宫门前竖三根手指发誓(瓜尔佳氏指证甄嬛处),在翊坤宫拿酸黄瓜大快朵颐(华妃控诉无子处),在红墙下仰望微笑(安陵容宫斗失败遗言处)。他们不再是记录“我来过”,而是宣告“我置身于故事中”,故宫的每一条石子路、每一处假山、每一个亭子,都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二、《甄嬛传》:现成的“体验剧本”与社交货币
《甄嬛传》热播前,紫禁城背景的影视剧不少,但唯有它让故宫彻底“嬛化”。从剧方来看,其服饰、礼仪、台词、道具极力营造“拟真性”,人物塑造鲜活立体,让观众易共情;从消费需求来看,现代旅游已从“看风景”转向沉浸式文化消费,传统打卡无法满足年轻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而《甄嬛传》恰好提供了一套现成的“体验剧本”。
在社交媒体上,“来故宫打卡只干一件事——重温《甄嬛传》”成了剧迷的选择。游客可按剧情设计路线,回忆情节、模仿人物,还能自由发挥弥补悲情结局遗憾。社交平台上的情景打卡内容收获大量关注,集聚了更多剧迷,形成独特的“同好情谊”:素不相识的游客因对剧集的热爱,可瞬间交流观剧心得、分享打卡经验,甚至自发化身“NPC”加入他人的剧情体验。
经过14年传播,《甄嬛传》已超越电视剧范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与社交货币。游览故宫时,讨论剧情远比讲解历史简单——无需庞大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一段台词、一个表情就能让同行好友会意,这种基于共同记忆的体验,让旅途更丰富温暖。
三、从“列文虎克”到历史活化:虚构与真实的双向互动
有趣的是,《甄嬛传》作为虚构作品存在穿帮与错漏:摄像头、矿泉水瓶等现代物品,妃嫔服饰不符合清代规制,“熹妃回宫”时甄嬛朝褂样式、雍正朝服无披领等礼仪问题。对此,观众化身为“列文虎克”细致纠错,调侃“郑晓龙狂怒:你们怎么还不放过《甄嬛传》”。
这种求真式观看,却成为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观众可能因喜欢角色去了解历史原型,因兴趣剧情探究真实事件,因好奇礼仪购买相关书籍。尽管有时会混淆剧情与史实,但历史兴趣被激发。故宫工作人员也改变科普方式,讲解中区分史实与艺术创作;故宫官方亦借《甄嬛传》热度提升影响力,如北京卫视邀请演员录制节目,一句“本宫回来了”引发共鸣。
这种借影视剧讲解历史的做法,是对历史的活化。它让年轻一代愿意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温度——在翊坤宫前为华妃唏嘘、在御花园想象甄嬛脚步时,游客正在与历史跨越时空对话。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故宫从庄严的博物馆,变成充满故事感和人情味的地方,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天狮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