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为什么“主理人”在上海年轻人中“装”得越来越崇洋媚外了?

日期:2025-07-01 10:25:22 / 人气:5


一、上海“主理人”现象:从个体户到消费符号

在上海,“主理人”已成为一种泛滥的文化符号。从vintage店主到小众咖啡馆经营者,从bistro老板到买手店操盘手,这个群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上海街头“主理人”密度极高,一块砖头能砸中10个自称“主理人”的年轻人。他们从事的领域五花八门,却都共享着一个共同点:用英文字母和假法语词包装自己,将“个体工商户”这一朴素身份,升级为充满“高级感”的消费符号。

二、消费主义宗教:沪式生活的虚幻面具

上海的主理人文化,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消费主义表演。58元的解冻蛋糕、55元的香精咖啡、300元吃不饱的云贵川bistro,这些商品的价格与品质严重背离,却因披上了“主理人特调”“巴黎设计师限量款”的外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沪式菜单更是充满荒诞——元宇宙像素冰咖、建筑解构坚果馥芮白、量子纠缠焦糖dirty,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名词,实则是商家利用消费主义心理制造的认知壁垒。消费者在支付高昂费用后,往往得到的只是一杯酸涩的手冲咖啡和解冻的超市蛋糕。

三、语言与行为的表演:从“主理人”到“金融男孩”

“主理人”们不仅通过商品包装自己,更在语言和行为上精心设计。中英夹杂的口音、刻意为之的老钱风笑声、对“vibe”的执着追求,构成了他们的表演体系。而金融男孩们则用“duai”“ruen”等奇葩发音、Apple Watch与百达翡丽的辩证、凌晨4点健身的虚假人设,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表演。他们穿着冷门宠物狗、手持限量版奢侈品,在武康路和安福路街头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上流社会”。

四、街头采访的荒诞剧:从“网红”到“巴子”

上海街头的“主理人”文化,催生了大量围绕他们的街头采访。这些采访中,主理人们用雅思5分的成绩单、虚假的留学经历和刻意营造的“小众”人设,试图在镜头前塑造自己的“高级感”。然而,这种表演往往漏洞百出——所谓的“巴黎设计师限量款”实则是义乌小商品,“无麸质精致白人早餐”不过是超市速食。而那些试图模仿他们的普通人,则在“kill the vibe”的指责中,沦为这场荒诞剧的配角。

五、经济逻辑下的虚幻泡沫:从“做自己”到“装自己”

上海“主理人”现象的背后,是经济上行时期消费主义的狂欢。当经济繁荣时,人们愿意为“概念”买单,用高昂的消费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然而,当经济下行,收入缩水,这种虚幻的泡沫便迅速破裂。一块破布卖2888元的荒诞,终将被现实击碎。人们终将明白,“做自己”不是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在经济压力下依然保持真实与尊严。

上海“主理人”现象,是一场关于消费主义、身份认同与社会阶层的荒诞剧。它揭示了在经济浪潮中,年轻人如何通过消费和表演来寻找安全感与归属感。然而,当潮水褪去,真正的“自己”或许才会在废墟中浮现。

作者:天狮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