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内卷,正在逼疯内容
日期:2025-08-09 12:37:56 / 人气:6
"现在企业品牌想做好内容太难了,以前只需要好好地提升内容深度和穿透力,就是好内容。今天各种形式都跑来给做内容的提要求,既要好看,又要醒目,还要有转化,还要AI般高效,最后还要让人想“碰一碰”。
今天,对于“好内容”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内容创作者本身说了算,也不是受众说了算(受众已经被剥夺了判断的权力,只能在框架内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评估标准,早就牢牢地攥在创造游戏规则的平台方那里。让人压力倍增的是:平台方之间抢夺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平台方纷纷亮出“形式创新”的杀招,今天你上AI,明天我做模版,今天你搞千人千面,明天我做用户互动。
品牌方、受众、内容生产者,压力都好大。神仙打架,殃及小鬼。
形式的勤奋内卷,正在逼疯内容。
广告圈的一件新鲜事
近期广告圈有个热闹事,很多人最近在议论一个叫做“碰一下抢红包”的品牌营销方式。有20多个城市的人发现电梯里的广告屏幕旁边,被装了一个某宝的蓝环,只要解锁手机“碰一下”这个蓝环,就可以领现金红包、优惠券等东西,也可以“碰一下”直接进入品牌的线上店铺。有人说自家小区的电梯里,突然出现了很多某宝的“碰一下”设备,“光一部电梯就装了3台”。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这是电梯广告公司联合某宝推出的一个广告新形式。不光满足于让人们拿眼睛看用耳朵听了,广告似乎在试图启动人们的下一个参与形式:线下互动。
一开始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以为也许只是一个大型的事件营销,某宝想通过一个“线下领红包”的创意,激活那些手机里有支付但不怎么使用的用户。
但当电梯广告公司开始正式把它当作业务去重点推广的时候,我意识到,梯媒把它当作一个创新产品上架了。
想想也合理:在所有品牌方广告预算下降,激情不高的情况下,用一个创新的玩法拉动品牌方的积极性,用“品牌关注度可量化”、“品效合一”、“场景互动”的逻辑去push品牌方,对电梯广告公司来说,当然是一个拉动业务的好办法,所谓专业大道理也都说得过去。
但对品牌方和创作者呢?到底这事靠谱吗?
品牌方的顾虑
我问了一些品牌,实际上7月份很多城市就都已经装上了小蓝环这个硬件,而且品牌方也早早就收到了这个业务的推广,但是没有进入实际的合作,品牌方的顾虑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顾虑是观望,大家还是想看看那些头部企业怎么玩,自己先徘徊观望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想当第一波吃螃蟹的人。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第二个顾虑是舆情担忧。品牌方看到这个碰一碰设备装上后,有些已经被拆掉和丢弃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种数据分析入侵线下私人空间,会破坏个人隐私,甚至会“划走手机里的钱”。尽管这样的事恐怕不太可能发生(毕竟那玩意儿只是一个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NFC贴片),但仍然有不少人呼吁物业拆掉这个东西。这些舆情的背后,品牌方也担心自己的广告上线后会遭到破坏或者起不到实际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舆情。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顾虑是关于实际操作中的精准度的问题。大家发现电梯场景下,不管是海报还是视频,出现的曝光时长长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是5秒~30秒不等,一般来说是15秒,在这种曝光时长下,目前的技术有点难以保证用户碰一碰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和手机里收到的是同一个品牌。如果错配,那就花冤枉钱了。
以上三个吧,主要还是老板层面的顾虑。而我感受到的最大压力还不来自于老板,感觉最痛苦的在于做内容的人,他面对的议题就变成了:如何保证15秒内让别人知道这个品牌,还能被这个品牌吸引,同时还要完成碰一碰这个转化。如果不行,就是内容做的不好,做视频策划的人急得薅秃了头发。
评估一个好内容,就不能好好的地只评估内容本身吗?拼命往上加游戏规则,真的是评估的好办法吗?
内容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在“人”手里了吗?
你看,在这个案例里有个隐藏的公式其实形成了。好内容=15秒内 + 大声告知 + 吸引力 + 碰一碰的互动转化。这个公式就像一套游戏规则一样,引发品牌方之间的内卷。这个公式的创新原理很简单,就是不断叠加新要求。碰一碰的下一步还可以是“摸一摸”、“rua一rua”、“走进去”……各个内容形式的平台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套路,统称为:平台算法。
图片来自网络
人的主体性正在逐步丧失。
我甚至怀疑“以人为本”这句话的哲学本意也正处在崩溃的边缘。
什么叫好内容?最早的时候是创作者本身自己的评价,自己以及同行,从专业的角度觉得这是一个好内容很重要。后来变成了“用户中心”,用户觉得这是一个好内容很重要,因此用户体验这样的潮流应运而生。现在,平台的规则是好内容评估的唯一依据。规则,正在塑造这个时代的内容标准。
好像,这个时代的无趣之处,在于“标准”正在替代人的想象力,而且已经可以预判尽头。更无趣之处,在于我们明知道这样,谁也无法阻止这趟呼啸而过的列车停下。
乐观一点!内容的评价标准真的已经不在活生生的“人”手里了吗?
除了被动受到算法影响和生物本能控制之外,“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还有一面,正在展示出来,那就是“自我保护和防御机制”。
你们没发现受众已经开始有“逃离”的迹象吗?
一些中年用户纷纷开始“断网”,离开朋友圈、短视频、种草平台,停下“刷”的动作,加入线下的活动,八段锦、晒背党开始涌现。一些年轻用户则采用了另一种“断链”的方式,戴上厚厚的罩头式耳机,迅速拔草摧毁一个个网红品牌。“你打广告轰我是吧?那我就趁着你便宜的时候使劲薅羊毛,薅完我就不买了,你就等倒闭就好”,这是一个年轻的消费者亲口跟我说的话。
看来,一个品牌,一个内容,是不是真的好,公道还是在人心,年轻人只是爱热闹,他们不是傻。
作为一个从业者,从长期来看,我愿意关注科技的创新,我也祝福平台的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持自己的一生活得不那么“无趣”,我始终愿意支持“人之为人”的自觉,“品牌之为品牌”的魅力。
这是一个希望,不接受被科技理性挑战。因为人活着,就只能怀有希望。
"
今天,对于“好内容”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内容创作者本身说了算,也不是受众说了算(受众已经被剥夺了判断的权力,只能在框架内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评估标准,早就牢牢地攥在创造游戏规则的平台方那里。让人压力倍增的是:平台方之间抢夺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平台方纷纷亮出“形式创新”的杀招,今天你上AI,明天我做模版,今天你搞千人千面,明天我做用户互动。

品牌方、受众、内容生产者,压力都好大。神仙打架,殃及小鬼。
形式的勤奋内卷,正在逼疯内容。
广告圈的一件新鲜事
近期广告圈有个热闹事,很多人最近在议论一个叫做“碰一下抢红包”的品牌营销方式。有20多个城市的人发现电梯里的广告屏幕旁边,被装了一个某宝的蓝环,只要解锁手机“碰一下”这个蓝环,就可以领现金红包、优惠券等东西,也可以“碰一下”直接进入品牌的线上店铺。有人说自家小区的电梯里,突然出现了很多某宝的“碰一下”设备,“光一部电梯就装了3台”。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这是电梯广告公司联合某宝推出的一个广告新形式。不光满足于让人们拿眼睛看用耳朵听了,广告似乎在试图启动人们的下一个参与形式:线下互动。
一开始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以为也许只是一个大型的事件营销,某宝想通过一个“线下领红包”的创意,激活那些手机里有支付但不怎么使用的用户。
但当电梯广告公司开始正式把它当作业务去重点推广的时候,我意识到,梯媒把它当作一个创新产品上架了。
想想也合理:在所有品牌方广告预算下降,激情不高的情况下,用一个创新的玩法拉动品牌方的积极性,用“品牌关注度可量化”、“品效合一”、“场景互动”的逻辑去push品牌方,对电梯广告公司来说,当然是一个拉动业务的好办法,所谓专业大道理也都说得过去。
但对品牌方和创作者呢?到底这事靠谱吗?
品牌方的顾虑
我问了一些品牌,实际上7月份很多城市就都已经装上了小蓝环这个硬件,而且品牌方也早早就收到了这个业务的推广,但是没有进入实际的合作,品牌方的顾虑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顾虑是观望,大家还是想看看那些头部企业怎么玩,自己先徘徊观望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想当第一波吃螃蟹的人。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第二个顾虑是舆情担忧。品牌方看到这个碰一碰设备装上后,有些已经被拆掉和丢弃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种数据分析入侵线下私人空间,会破坏个人隐私,甚至会“划走手机里的钱”。尽管这样的事恐怕不太可能发生(毕竟那玩意儿只是一个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NFC贴片),但仍然有不少人呼吁物业拆掉这个东西。这些舆情的背后,品牌方也担心自己的广告上线后会遭到破坏或者起不到实际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舆情。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顾虑是关于实际操作中的精准度的问题。大家发现电梯场景下,不管是海报还是视频,出现的曝光时长长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是5秒~30秒不等,一般来说是15秒,在这种曝光时长下,目前的技术有点难以保证用户碰一碰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和手机里收到的是同一个品牌。如果错配,那就花冤枉钱了。
以上三个吧,主要还是老板层面的顾虑。而我感受到的最大压力还不来自于老板,感觉最痛苦的在于做内容的人,他面对的议题就变成了:如何保证15秒内让别人知道这个品牌,还能被这个品牌吸引,同时还要完成碰一碰这个转化。如果不行,就是内容做的不好,做视频策划的人急得薅秃了头发。
评估一个好内容,就不能好好的地只评估内容本身吗?拼命往上加游戏规则,真的是评估的好办法吗?
内容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在“人”手里了吗?
你看,在这个案例里有个隐藏的公式其实形成了。好内容=15秒内 + 大声告知 + 吸引力 + 碰一碰的互动转化。这个公式就像一套游戏规则一样,引发品牌方之间的内卷。这个公式的创新原理很简单,就是不断叠加新要求。碰一碰的下一步还可以是“摸一摸”、“rua一rua”、“走进去”……各个内容形式的平台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套路,统称为:平台算法。
图片来自网络
人的主体性正在逐步丧失。
我甚至怀疑“以人为本”这句话的哲学本意也正处在崩溃的边缘。
什么叫好内容?最早的时候是创作者本身自己的评价,自己以及同行,从专业的角度觉得这是一个好内容很重要。后来变成了“用户中心”,用户觉得这是一个好内容很重要,因此用户体验这样的潮流应运而生。现在,平台的规则是好内容评估的唯一依据。规则,正在塑造这个时代的内容标准。
好像,这个时代的无趣之处,在于“标准”正在替代人的想象力,而且已经可以预判尽头。更无趣之处,在于我们明知道这样,谁也无法阻止这趟呼啸而过的列车停下。
乐观一点!内容的评价标准真的已经不在活生生的“人”手里了吗?
除了被动受到算法影响和生物本能控制之外,“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还有一面,正在展示出来,那就是“自我保护和防御机制”。
你们没发现受众已经开始有“逃离”的迹象吗?
一些中年用户纷纷开始“断网”,离开朋友圈、短视频、种草平台,停下“刷”的动作,加入线下的活动,八段锦、晒背党开始涌现。一些年轻用户则采用了另一种“断链”的方式,戴上厚厚的罩头式耳机,迅速拔草摧毁一个个网红品牌。“你打广告轰我是吧?那我就趁着你便宜的时候使劲薅羊毛,薅完我就不买了,你就等倒闭就好”,这是一个年轻的消费者亲口跟我说的话。
看来,一个品牌,一个内容,是不是真的好,公道还是在人心,年轻人只是爱热闹,他们不是傻。
作为一个从业者,从长期来看,我愿意关注科技的创新,我也祝福平台的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持自己的一生活得不那么“无趣”,我始终愿意支持“人之为人”的自觉,“品牌之为品牌”的魅力。
这是一个希望,不接受被科技理性挑战。因为人活着,就只能怀有希望。
"
作者:天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高校新媒体矩阵,正在沦为负资产08-09
- 俄罗斯富豪群体:制裁下的财富分...08-09
- 不追热点的百万 up 主,靠什么火...08-09
- 劳动者 “弃保反悔” 的法律规制...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