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之争升级:罗永浩悬赏取证,西贝开放后厨,行业大佬集体发声

日期:2025-09-15 16:46:49 / 人气:2

一场由罗永浩一条微博引发的餐饮行业风波,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发酵。从 “西贝全是预制菜” 的公开质疑,到贾国龙深夜饮酒难眠、紧急返京应对;从罗永浩 10 万元悬赏征集证据,到西贝全国 370 家门店开放后厨 —— 这场围绕 “预制菜” 的争议,早已超越个人层面的口舌之争,演变成一次对餐饮行业透明化、预制菜定义与规范的集体拷问。华与华董事长华杉、胖东来 CEO 于东来等行业大佬的相继发声,更让这场风波成为观察中国餐饮行业生态的 “显微镜”。

一、风波骤起:一条微博点燃预制菜争议

2025 年 9 月 10 日 16:55,罗永浩在其个人微博上的一则吐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餐饮行业激起千层浪。他在微博中写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和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作为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罗永浩的言论自带 “流量放大镜” 属性。这条微博发布后,短短 1 小时内转发量突破 5 万,评论数超 3 万,# 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 #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前十。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示 “有同感,西贝价格偏高”“一直好奇西贝的菜是不是预制的,终于有人说出来了”,也有部分西贝支持者认为 “没有证据就说‘全是预制菜’太武断”。
此时的贾国龙,正与家人在新疆度假。据他后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看到罗永浩的微博时,他第一反应是 “震惊且愤怒”。“家人都睡了,我气得睡不着,凌晨三点自己下楼吃了点烤串,要了一瓶酒,抽了一支烟。” 这位以性格豪爽、敢说敢做著称的内蒙古汉子,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情绪波动,“做餐饮的最在乎‘恶心’这两个字,这不是简单的吐槽,是对品牌商誉的严重伤害,相当于在砸我们的牌子。”
愤怒之余,贾国龙迅速采取行动 —— 当晚定好回北京的机票,9 月 11 日一早便出现在西贝北京顺义祥云小镇门店,直面媒体与公众的质疑。在门店内,他手持罗永浩的点单流水单,身后就是罗永浩用餐的包间,以一种 “开门见山” 的姿态,开启了这场争议的 “正面回应战”。

二、正面交锋:从 “口头对峙” 到 “证据博弈”

这场预制菜之争的升级速度,远超外界预期。从贾国龙的紧急回应,到罗永浩的悬赏取证,双方的每一步动作都紧扣公众注意力,将争议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1. 贾国龙的 “打明牌”:开放后厨,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

面对罗永浩的两大核心质疑 ——“全是预制菜” 与 “价格贵”,贾国龙提出了 “打明牌” 的应对策略,用 “透明化” 对抗 “模糊指控”。
在 9 月 11 日的媒体采访中,贾国龙首先厘清了 “预制菜” 与 “预加工” 的核心区别,这也是此次争议的关键定义之争。他强调:“预制菜是在中央厨房加工完成的成品菜肴,门店只需加热即可出餐,比如鱼香肉丝炒好冷冻后送到门店,拆包加热就能上桌;而预加工只是提前做部分准备,比如肉丝切丝、焯水,最终的炝锅、放料、翻炒等烹饪步骤,必须在门店完成。按照这个标准,西贝 100% 没有预制菜!”
为了证明所言非虚,贾国龙宣布了一项重磅举措:从 9 月 12 日起,全国 370 家西贝门店将公开罗永浩当天的菜单,并全面开放后厨 —— 任何消费者都可以随时进入后厨,参观每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同时可以免费品尝 “罗永浩菜单” 中的菜品,若觉得 “不好吃”,可直接免单。
“我们不怕看,也不怕尝。” 贾国龙在采访现场展示了罗永浩的结账单,账单显示当天共点 14 道菜(含两道菜点两份),总金额 833 元,菜品包括草原嫩烤羊排、葱香烤鱼、西贝面筋等招牌菜。“这些都是门店正常售卖的菜品,制作过程全透明,大家可以去任何一家门店验证。”
对于 “价格贵” 的质疑,贾国龙则用数据回应:“西贝上半年平均利润率不超过 5%,外界说我们贵,是近两年餐饮业的‘最大冤案’。我们的定价逻辑是‘优质平价’,首先保证食材和品质优质,再谈价格,不会做‘平替’产品。” 他甚至表示,愿意向公众公开西贝的财务报表和成本结构,“我们合规经营,经得起任何检查”。
此外,贾国龙还主动提及西贝的 “预制菜过往”:“我们之前确实卖过‘功夫菜’,那属于预制菜,但因为消费者不买单、有抵触情绪,这几年已经陆续下架,从今年开始,所有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我开餐厅,肯定要听消费者的话。”

2. 罗永浩的 “主动出击”:10 万元悬赏,呼吁 “专业检测”

就在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公开回应质疑的同时,罗永浩也在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并迅速采取了更具攻击性的行动。
9 月 11 日当天,罗永浩针对贾国龙的 “起诉警告”,在微博上直接喊话:“好,来吧。” 不仅没有退让,反而进一步升级对抗 —— 他发布了一则 “10 万元悬赏公告”,公开向外界征集能证明 “西贝使用预制菜” 的 “真实证据”。公告中明确,若有人能提供西贝门店使用预制菜(需包含 “加热即食” 的视频或照片证据,且能明确对应具体门店和菜品),经核实无误后,将给予 10 万元现金奖励。
与此同时,罗永浩还在微博发起 “转发送出 iPhone 17 一部” 的活动,呼吁网友讨论 “如何通过专业方法检测食物是否为预制菜”,试图将争议从 “个人吐槽” 引向 “行业标准讨论”。他在微博中写道:“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商家用预制菜却不告知消费者,还卖现做菜的价格,这是欺骗。希望通过这次争议,推动行业透明化,甚至推动立法强制标注。”
罗永浩的一系列动作,让这场争议从 “企业与个人的对峙”,转变为 “证据博弈” 与 “行业话题讨论”,也吸引了更多普通消费者参与其中 —— 有人开始分享自己在西贝用餐的体验,有人讨论 “如何辨别预制菜”,还有人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明确的预制菜定义与标注规范。

三、行业声援:华杉、于东来发声,力挺西贝

就在罗永浩与贾国龙陷入 “正面交锋” 时,餐饮与营销行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 —— 华与华董事长华杉、胖东来 CEO 于东来,相继公开发声,表达对西贝与贾国龙的支持,让这场争议的 “舆论天平” 出现了新的倾斜。

1. 华杉:“罗永浩的污蔑,贾国龙绝对受不了”

9 月 11 日晚间,以 “超级符号理论” 闻名的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杉,在其个人微博上发表长文,力挺西贝与贾国龙。他在微博中写道:“西贝是拼了老命要把菜做好的企业,贾国龙又是极其爱惜自己羽毛的人。做餐饮的,最在乎的就是‘干净’‘好吃’‘实在’,罗永浩说‘太恶心了’,这种污蔑,他绝对受不了。”
华杉作为西贝的长期合作伙伴(华与华曾为西贝提供品牌营销服务),对西贝的经营理念与品控体系有深入了解。他在微博中补充道:“我去过西贝的中央厨房和门店后厨多次,他们对食材和制作流程的要求之严,在行业内是出了名的。预加工是为了提高效率、保证品质稳定,但最终的烹饪必须在门店完成,这和‘预制菜’完全是两回事。”
华杉的发声,不仅是个人立场的表达,更代表了一部分行业人士的看法 —— 认为公众人物在对企业进行负面评价时,应基于事实与证据,而非 “主观感受”,否则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2. 于东来:“感谢西贝、海底捞,提供放心用餐选择”

9 月 12 日,以 “极致服务” 和 “员工福利” 闻名的胖东来 CEO 于东来,也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言论虽未直接提及罗永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西贝等品牌的认可:“任何事没有完美,但在餐饮行业,能坚持品质、注重消费者体验的企业值得尊重。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于东来在消费者心中拥有极高的公信力,他的 “放心推荐”,相当于为西贝的品质做了一次 “间接背书”。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于东来推荐的品牌,品质肯定有保障”“相信西贝不会用预制菜欺骗消费者”。
两位行业大佬的相继发声,不仅为西贝提供了舆论支持,更将这场争议从 “个人恩怨” 提升到 “行业价值观讨论” 的层面 —— 即餐饮企业应如何平衡 “效率与品质”“透明与信任”,公众人物又该如何理性行使 “话语权”,避免对企业造成过度伤害。

四、行业反思:预制菜规范缺失,透明化是必然趋势

这场 “罗永浩 VS 西贝” 的预制菜之争,看似是一次偶然的个人吐槽引发的风波,实则暴露出当前中国餐饮行业存在的深层问题 —— 预制菜定义模糊、行业标准缺失、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足。在争议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 “透明化” 与 “规范化” 的迫切需求。

1. 核心痛点:预制菜定义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此次争议的核心症结之一,在于 “预制菜” 没有统一的官方定义。贾国龙强调 “预制菜是加热即食的成品”,而在普通消费者认知中,“提前加工过的菜都算预制菜”;部分企业则将 “预加工” 与 “预制菜” 混为一谈,模糊两者界限,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
事实上,目前国内关于预制菜的定义仍处于 “行业自定” 阶段。不同企业、不同机构对预制菜的界定差异较大:有的将 “即热型”“即烹型”“即食型” 都归为预制菜,有的则仅将 “即热型” 视为真正的预制菜。定义的混乱,不仅让消费者陷入 “信息差”,也给企业留下了 “钻空子” 的空间,更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正如贾国龙在采访中所说:“国家应该出台更严格、更明确的预制菜法规,明确什么是预制菜,哪些场景可以用,商家必须如何标注。只有标准统一了,消费者才能清楚选择,企业也能规范经营。”

2. 消费者诉求:知情权大于 “是否使用预制菜”

从这场争议的公众反馈来看,消费者真正在意的,并非 “预制菜本身”,而是 “知情权被侵犯”。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商家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收现做菜的钱”“只要提前告知是预制菜,价格合理,我可以接受”。
这一诉求也得到了行业人士的认同。于东来在其发声中提到:“餐饮企业最重要的是‘真诚’,无论是用预制菜还是现做菜,都应该如实告诉消费者,让大家有选择的权利。” 华杉也认为:“透明化是餐饮行业的必然趋势,隐瞒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被市场淘汰。”
对于西贝而言,此次开放后厨的举措,正是抓住了 “知情权” 这一核心诉求 —— 通过 “让消费者亲眼看见”,消除信息差,重建信任。据西贝北京大兴某门店店长透露,9 月 12 日门店开放后厨后,已有不少消费者主动提出 “想看看菜品制作过程”,部分消费者在参观后表示 “看到现炒的过程,心里就踏实了”。

3. 行业影响:或推动预制菜规范与餐饮透明化

尽管这场争议仍在持续,但它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一方面,更多企业可能会效仿西贝,通过 “开放后厨”“明确标注加工方式” 等举措,提升自身透明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或加快预制菜相关标准的制定进程,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贾国龙在采访中提到:“预制菜其实是未来的大趋势,它能提高效率、保证食品安全、实现‘美食平权’,日本等发达国家预制菜进入家庭的比例已达 60%-70%。但现在国内预制菜行业‘一哄而起’,各地都建预制菜产业园,速度太快就容易出问题。” 他认为,此次争议或许能成为 “行业冷静期” 的开始,让企业和监管部门都意识到 “规范” 的重要性。
罗永浩也在微博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推动国家尽早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不仅是为了我个人,更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后续走向:法律程序启动,争议仍待 “证据” 终结

目前,这场预制菜之争已进入 “法律程序” 阶段。贾国龙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不会再和罗永浩进行口头争论,会通过法律武器维护品牌权益。他作为消费者,我们感谢,但他的言论已经超出正常消费者的范畴,对西贝商誉造成了实质伤害,我们必须起诉。”
而罗永浩则通过 “10 万元悬赏” 持续征集证据,试图找到 “西贝使用预制菜” 的实锤。截至 9 月 13 日,罗永浩尚未公开表示收到有效证据,西贝全国门店的 “开放后厨” 举措仍在进行中,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了 “消费者参观后厨后,点单量反而增加” 的情况。
这场争议的最终结局,或许需要等待两个关键节点:一是罗永浩是否能征集到有效的 “预制菜证据”,二是法律程序的最终判决结果。但无论结局如何,它都已成为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 “标志性事件”—— 它让 “预制菜定义”“餐饮透明化”“消费者知情权” 等话题进入公众视野,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透明的方向发展。
正如一位餐饮行业分析师所言:“这场争议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但消费者和整个行业,都可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因为它让‘真诚经营’‘透明服务’成为更多企业的共识,也让‘规范预制菜’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作者:天狮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