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之门的烂尾危机:超级工程背后的博弈与困境
日期:2025-07-31 16:24:19 / 人气:6
7 月 23 日,《华尔街日报》爆出惊人消息:特朗普高调宣布的 “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在半年后的今天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项目目标已大幅缩水。与此同时,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特朗普政府的 AI 政策红利正在显现。然而,在看似辉煌的 AI 基建盛宴背后,却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一边,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正将全部身家押注于 “星际之门”;另一边,OpenAI 急于获得算力支持,已绕过软银与 Oracle 签署了每年 300 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协议。这一举动,突显了 “星际之门” 内部的利益冲突。这个堪比 19 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的超级工程,究竟会成为推动美国 AI 霸权的基石,还是会沦为科技史上最大的 “烂尾楼”?押上全部身家的孙正义,这次能在 AI 上翻盘吗?
一、“星际之门” 计划:5000 亿美元的 AI 基建盛宴与复杂利益纠葛

特朗普政府对 AI 领域青睐有加,不断放出投资大招,大搞 AI 基建。1 月宣布的 5000 亿美元 “星际之门” 计划,旨在全美范围内大力发展 AI 基建,建设一系列数据中心。该计划核心由四方面参与:OpenAI 和软银牵头,OpenAI 负责运营,软银承担投融资事务,Oracle 负责实施与建设,阿联酋主权投资基金 MGX 作为财务投资人,不过后两者的出资额相对较少。
然而,半年过去,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几乎没有落地项目,目标已大幅缩减,变成到今年年底之前建成一座小型的数据中心。前经纬创投副总裁、播客《屠龙之术》主理人庄明浩评价道:“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线团,几家公司这些乱七八糟利益关系全部绑在这,你也很难找到一个一个点把它揪出来,这个事情就解开了。” 参与各方各有目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为项目的推进埋下了隐患。
二、特朗普 AI 基建背后的政策逻辑与 “星际之门” 的尴尬处境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AI 与加密货币几乎成为美国国策,他推翻了多项拜登时期的政策,进行了 180 度大转弯。7 月 23 日,特朗普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作为国策级的发展蓝图,其中明确:AI 至关重要,应超越 “党派偏见”,各党派需共赴大业;AI 监管应收归联邦政府层面,地方州不再制定不同法规,联邦政府也将大大放松对 AI 的监管,为解决 AI 耗电问题,甚至考虑发展核电和复兴煤电;要让全世界都使用美国的 AI 技术栈,最近解除对中国的 H20 芯片禁售令就是直接体现,其逻辑是与其完全禁售让中国自主研发追赶,不如解封第二梯队产品,让全世界依赖英伟达;同时,大搞 AI 基建,“星际之门” 计划便是重要举措,计划用 4 年时间、分 5 个阶段建立覆盖全美国的数据中心网络,堪比 19 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热潮。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华尔街日报》曝光,“星际之门” 项目表面夸夸其谈,实际进展极为不顺。原本计划成立独立公司运营,包含多方投资和参与,但如今难产,关键就在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太多,情况复杂。马斯克也曾质疑,该公司的资金根本不足以实现目标。
目前曝出的矛盾点是,软银和 OpenAI 在选址和能源供应上未能达成一致,导致项目半年未落地。而 OpenAI 因急于获得算力,在 7 月初绕过软银,与 Oracle 签署了为期三年、每年 300 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协议,这也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云协议之一。尽管 Altman 在 X 上仍用 “星际之门” 称呼该项目,但这一举措无疑让 “星际之门” 计划的未来更添变数,市场不禁发问:“星际之门” 会 “烂尾” 吗?
三、“星际之门” 的烂尾风险:资金困局与工程难题
若要实现 “星际之门” 计划中的巨大算力集群,有两大显而易见的难题:资金困局和工程难题。
资金困局方面,5000 亿美元是个天文数字,远超 60 年代 NASA 阿波罗计划的投资(约 250 亿美元,按今天购买力约为 1900 亿美元)。从核心参与方来看,OpenAI 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收入快速增长,但 2024 年仍亏损数十亿美元,2025 年预计收入 100 至 130 亿美元,但其签署的长期算力合同已远超收入,难以支撑如此巨额投资。软银情况更复杂,孙正义虽承诺第一期投资 1000 亿美金,但软银手头并无这么多钱,需一边推进一边募资。孙正义早年因高风险投资策略闻名,但受 WeWork 等失败案例影响,愿景基金回报惨淡,如今要新募资、背负巨额债务或出售资产来筹集资金,可行性存疑。庄明浩认为:“他(孙正义)甚至都不是投项目了,他真的是把身家都押在上面,包括跟特朗普谈这样一个‘星际之门’计划,拉这样一个大旗,在他自身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钱准备好的情况下,并且靠了 OpenAI 最新一轮几百亿美金的融资,本质上来讲就是干一票超级大的,是他内心一直以来的想法。”
中东阿联酋的主权基金 MGX 虽有投资承诺,但初期投资额仅 70 亿美元,与 5000 亿美元的总体目标相去甚远,显然不愿在进展缓慢时孤注一掷。当初各方投资加起来仅 520 亿美元,只占 5000 亿的十分之一。剩余资金需靠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但软银因愿景基金过往表现,股权融资难度极大;债务融资方面,按美债每年 4 - 5 个点计算,2000 亿美金债权一年利息就达 80 亿美金,以目前收入规模和预期,很难承担。
工程难题同样严峻。OpenAI 与 Oracle 达成的协议要提供 4.5 吉瓦的算力资源,耗电量相当于两座以上胡佛水坝,能满足约 400 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建设如此规模的数据中心,需要购买大量昂贵的 AI 芯片,该项目差不多需要 250 万张 GPU,还需获取大量电力,全年满负荷运行预计需要 400 亿度电,接近三分之一个东京 2023 年的用电量。此外,芯片传输方案、高密度高性能 GPU 集群的散热等问题也极具挑战,扎克伯格曾提及,一个 5 吉瓦时的数据中心集群几乎能占据整个曼哈顿,工程挑战可见一斑。
四、孙正义的翻盘生死线:AI 大基建下的势力洗牌
尽管 “星际之门” 进展缓慢,孙正义仍表示看好 OpenAI,希望投更多钱。过去十年,孙正义募集了两个总额超 1400 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创投基金,但软银愿景基金回报极差,既在 WeWork 等项目上失败,又错过了 OpenAI 和英伟达等重要 AI 公司。如今他希望修正错误,自去年下半年将目光投向 OpenAI,而 Altman 也有巨大雄心,声称需要数万亿美元资金支持。于是,从去年 11 月孙正义与 Altman 在东京见面,到孙正义出现在白宫与特朗普一起宣布 “星际之门” 计划,他将所有赌注都押在了这件事上,包括与日本政府的关系、在日本的 AI 落地、手中的 Arm 等,软银集团未来的资产管理规模也与此紧密相连,可谓孤注一掷。
不过,对 AI 进行巨额投资符合当下市场主流叙事。年初受 DeepSeek 冲击后,市场趋势转变,认为仍需大量算力投入和数据中心建设,因此英伟达、博通、台积电、Oracle、Coreweave、Vertiv、GEV 等相关公司股价暴涨。美国科技巨头们也在 AI 上疯狂投入资本,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四大巨头的 AI 资本支出总额达 3200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 39%。上半年硅谷 AI 热情持续,GPT - 5 的即将发布若证明尺度定律依然有效,科技巨头对 AI 算力的消耗将进一步增加。
因此,无论 “星际之门” 最终走向如何,它或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变形,但所有人对 AI 的投入无疑会带来新一轮大基建,以及各方势力的重新洗牌。而 “星际之门” 能否摆脱烂尾危机,孙正义能否借此翻盘,仍有待时间检验。
作者:天狮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北方强降雨“点强、面广”,如何...07-31
- 那间规范缺失的心理咨询室07-31
- 土味短剧怎么成了日本人的 “精神...07-31
- 香飘飘:被现制茶饮改写的生存逻...07-31